首页 > 学历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两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恰好完全作用,那么它们的()。

A.两物质的摩尔质量一定相等

B.两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C.体积一定相等

D.质量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两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恰好完全作用,那么它们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氮氧化物(NOx)已成为大气中的主要气态污染物之一。

问题一、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尾气是平流层中NOx的主要来源。它们破坏臭氧层的机理为:

上述反应的总反应式为(),其中()是催化剂。

二、汽车尾气中含有NOx、CO和碳氢化合物等

①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装有Pd等过渡元素的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外表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下图。

 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NOx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的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有学者对某城市一天中光化学烟雾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图。 由图象可知,二次污染物有()等,醛和O3的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的主要原因是()。

③测定汽车尾气中NOx的方法之一是用3%的H2O2溶液吸收尾气中的NOx生成HNO3,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HNO3.假设要测定标准状况下尾气中NOx的体积分数,所需的数据有()。

A所测尾气的总体积

B两种氮氧化物的体积比

CNaOH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D所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 

E从滴定开始到指示剂变色所需的时间 

问题三、硝酸工业尾气中的NOx可用纯碱溶液吸收,有关的化学反应为:

现用0.5L2mol•L-1的纯碱溶液恰好吸收一定量硝酸工业尾气中的NOx,吸收液质量增加44g(设CO2全部排出)。则NO2和NO的体积比为()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有机物燃烧只生成CO₂和H₂O,且二者物质的量相等,则此有机物的组成为CnH2n

B.一种烃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通过浓硫酸,减少的总体积就是生成的水蒸气的体积

C.某气态烃CxHy与足量O₂恰好完全反应(温度>100℃),如果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则y=4;若体积减小,则y>4;若体积增大,则y<4

D.相同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消耗O₂越多,烃中含H量越高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已知M、N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M+2N=P+2Q,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M、N、P、Q都是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B.M、N、P、Q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C.若P、Q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若16g M和64g N能恰好完全反应,则M、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金属恰好完全溶解,反应后溶液中存在:c(Fe2+)∶c(Fe3+)=3∶2,则参加反应的Fe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5∶16

C.2∶3

D.3∶2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C.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故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源,为了治理污染常通入NH3,发生NOx+NH3→N2+H2O(未配平)。现 有NO、NO2混合气体3 L,用同温同压下3.5 L NH3使其恰好完全转化为N2,则混合气体中NO、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

B.1:2

C.4:5

D.2:3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硅胶是靠()来除去潮湿物质中的水分子。

A.吸收作用

B.化学反应

C.吸附作用

D.溶解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平时储存蜂蜡时,还要尽量避免用金属容器来存放,因为蜂蜡中含有一些(),它会与金属容器中含有的金属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容易让蜂蜡中的活性物质流失。

A.碱性成分

B.酸性成分

C.中性成分

D.特殊成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当加入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恰好按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完全时,这个终点叫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 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 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
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 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 1.2%,出于这个原因, 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作是一对 “双行星”。

英国科学家乔治 ·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 他对潮汐现象进行 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 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 3.34克/ 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 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 “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 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 -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 1/4.所以, 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和地 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果是这样的话, 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 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 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 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 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 “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 学家不耐烦地说: “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 ”可事实上 月亮的确是存在的。 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 ·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 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 质量只有地球的 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 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 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 “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 (节选自阿西莫夫《宇宙指南》)

7、下面对第一段中有关 “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上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 “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所以称地月为 “双行星”

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的一项是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

B.如果月地一体,它们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

根据文意,下面对 “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B.“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

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为使两种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或使某一种物质分解,通常外界需给予反应物质一定能量,常用热能形式供给。()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