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考试> 成考(高升专/本)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⑴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读了之后,又座 谈式地议论,一致认

为这封信似乎没说什么,“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放心”,接着是一句问候和祝愿。信的抬头是:外婆、爸爸、妈妈。

⑵妻子说:概念化。我笑了,说:你们像接圣旨一样,他能写来这封信已经很难得了。 这封信是应儿子的外婆之愿所写。岳母很快发现笔迹不对,说:他的字迹不是这样的。

⑶我坚持这是儿子的亲笔信。可是,岳母找出了证据,她保存着我儿子高中时的作文簿。我还是咬定:几十个字,他不可能让同学代笔。

⑷岳母甚至猜测我儿子在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无法执笔写信。我说,怎么可能?妻子也说:我越看越不像儿子的笔迹。我说事物都在发展,他进步了,应该高兴。

⑸过了一个月,岳母还在重温我儿子的信,她似乎要读出信中没写出的内容。确实儿子的信太简单,太枯燥了,好像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应付的味道。

⑹岳母的猜测逐渐丰富起来。难怪呀,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独立生活,外婆怎能不操心。 她操心惯了,我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她有点“下岗”的感觉。她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气温下降,她担心他会不会感冒,最后又落实到笔迹问题。

⑺我给儿子打了电话,说:你再给外婆写封信吧。果然,那封信是儿子让同学代笔的。 我关照:这回你自己写,大学生了,信还让别人代笔,像话嘛?他说:不是有了一封了吗? 不过,他还是承诺:好吧。

⑻岳母就开始等待信的抵达。妻子发短信:信何时发?儿子回复:正在写。过三天,妻子又一个短信:告诉发信时间。回复:今日寄。

⑼十天以后,我取楼下信箱的报纸,仍没有信件。我悄悄打电话说:到底寄出了没有? 儿子说:爸,我发伊妹儿吧。我说:外婆就等你的信了,还是来手写的信吧,说定了。

⑽我知道儿子已经陌生了纸和笔,他敲击键盘十分熟练,像饿了的鸡啄米粒。我对岳母说:大概邮路出了问题,再等几天吧。

⑾我和妻子共同隐瞒着儿子未发信的事实。妻子频繁发短信。我说:别为难他了,现在,有几个人还寄手写的信?

⑿我知道绕不过去,还是打了电话。我说:无论如何,你不能拖了,你外婆只有看到你的亲笔信,才能得到安慰,获得满足。

⒀晚上,儿子打来电话。他一个礼拜,总会来个电话,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他的习惯问候是:都好吗?而且,一一问候。他对外婆说:我这儿都好,您放心,睡好觉。外婆说:信寄出了吗?

⒁儿子说:我已经寄出了。过后,我证实,确实寄出了。儿子不知道他的信的分量(对外婆来说)。我强调:你自己写,字丑没关系。

⒂岳母开始倒计时,我看出,那信,对她来说,像是逐渐走近的外孙——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往家走。岳母不知打哪儿弄来了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

⒃七天之后,是个星期天,下午三点,妻子下楼,上来的时候,没进门,就喊:妈,信到了。

⒄岳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信封。她第一个阅读,好像信里通报了最新感人信息。 她说:这是外孙的字迹了,还是那么幼稚。

⒅我一眼扫过信的内容,说:题材雷同。两封信竟是同样的表达,只是附了一张课程表。岳母说:要学那么多东西呀?别用伤了脑筋。

⒆妻子说:他什么时候用功过。我说:玩电脑他不是很投入吗?不写信了,你们牵挂;来信了,你们又挑剔。岳母说:该写得具体点。好,字迹已经端正了。

⒇我打电话去,表示祝贺,还鼓励了一番,传达了外婆读了信的反应。我说:看到了你的信,外婆睡觉都在笑呢。我要求儿子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题材不限,随便写点学校生活就行。儿子说好吧,我尽力。他那口气,似乎是我硬把他往纸媒时代拽。

小说围绕“一封家书”展开,具有现实意义。请根据作品内容,从儿子的角度简要归纳本文的主要情节。(4 分)

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外婆”这一形象?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5 分)

对于小说中的“儿子”,有人认为他对“外婆”不孝,有人认为他对“外婆”孝。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说明。(3 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收到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尽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儿子”能主动来信问候家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B.“儿子”的这封信在家里引发了一场争论,“我”的岳母和妻子怀疑信不是“儿子”的笔迹,“我”为了宽慰想念外孙的岳母,坚持说就是“儿子”的亲笔信。

C.因为长期习惯于敲击电脑键盘而陌生了纸和笔,小说中的“儿子”才会迟迟寄来家人尤其是外婆热切盼望的第一封家书,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字迹太丑,他才会请人代笔。

D.小说情节起伏不大,语言也较平实,“儿子”的简省和外婆的啰唆对比鲜明。从请人代笔到亲自写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儿子”从一点不懂亲情到珍惜亲情的成长。

E.小说通过塑造盼望收到外孙亲笔信的“外婆”和习惯用电脑而疏于纸笔的“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网络时代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亲情的维系与表达上的观念冲突。

网络时代和纸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着不同的方式。假如你即将升入大学,就如何更好地维系这份亲情,请简要谈谈你的设想。(4 分)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⑴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一字之差害全家”故事中老头和儿子在外做生意,因忙不过来,雇了一个帮手,因几个月没有回去,托同乡捎一封信,结果写信时把“雇”误写成“敌”,一字之差把全家人折腾得死去活来()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望远,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B.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D.广场上音乐响起,老人们翩翩起舞,沉浸在(天伦之乐)的喜悦中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联系前后文,第5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厄运即将到来了。”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选项()

A.厄运指的是全家人将会有不幸运的事情发生,遭遇不测

B.德国军官又将重新点燃半截蜡烛,意味着情报将会暴露

C.秘密将会暴露,情报站收到破坏,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D.德国军官发现蜡烛的秘密后,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有八个教授参加学术会议后,互留通信地址,以保持联络。一年后,统计他们之间的通信情况如下:有一人
给其他三个人写过信,给其他人写过两封信的有三人,给其他人写过一封信的有四个人。若以上统计属实,则最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A.通过书信来往,他们递进了友谊,也加强了学术联系。B.八个教授都收到过其他教授的来信。C.至少有一个人收到信件后没有都回复。D.虽然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大家不熟悉,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至交。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夏先生想用自己收到的第一份福临门(吉祥如意版)年金为儿子购买一份重疾险,请问他在投保后第几个保单周年日可以实现这个计划()

A.第3个保单周年日

B.第5个保单周年日

C.第6个保单周年日

D.第10个保单周年日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小乐收到小梅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引用了舒婷的一首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据此,你认为以下观点正确的是()①小梅把树比作自己,可以看出她对小乐的感情是爱情 ②小梅的感情只是青春萌动的情感,不是真正的爱情 ③小乐对这种感情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④小乐对这种感情可以坦然接受,因为小梅是真心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小乐收到小梅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引用了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据此,你认为以下观点正确的是()①小梅把树比作自己,可以看出她对小乐的感情是爱情②小梅的感情只是青春萌动的情感,不是真正的爱情③小乐对这种感情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④小乐对这种感情可以坦然接受,因为小梅是真心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全家人都同意去澳大利亚过新年。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连词成句。 ①这张画 ②画的 ③全家人 ④喜欢 ⑤都 ⑥兰兰()

A.⑥①⑤②④③

B.①④②③⑥⑤

C.③⑤④⑥②①

D.⑥②③①⑤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请问你入职第一天报道时,是否有收到综合管理部同事交给你的《致金碧·恒新人的一封信》()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