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计算机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答案
收藏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言论体现出的思想包括①仁政 ②工商皆本 ③天人感应 ④无为而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乐”之列()

A.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C.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句子括号中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醒能述以文者 皆以美于徐公

D.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说:“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 ”下列言论与这一说法意思相近的是()

A.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面的句子,跟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中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下赏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漠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__(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

(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

口。

译文:__________

(3)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译文:__________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诸葛亮“隆中对”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亮当时仅27岁,为刘的诚意所感动,向刘备提出了

诸葛亮“隆中对”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亮当时仅27岁,为刘的诚意所感动,向刘备提出了被誉为“一对足千秋”、影响一个历史朝代的“隆中对”。“隆中对”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备系统分析与决策(或对策)的典型。下面是“隆中对”全文。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能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海,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隆中对”符合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