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技能鉴定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也都存在,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生物与非生物没有区别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生物来源于非生物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答案
收藏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体都具有感觉器官,这些自然感测器通过酶起作用,是获得信息的良好帮手。

B.人类获得客观世界的信息,不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并且借助人造的感测器。

C.在基板上印刷碳电极,再印刷附着特定酶的膜,之后裹上多孔的高分子膜制成生物感测器。

D.酶的应用促使科学家研究以物质的光特性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感测器。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科学家为了研究甲状腺的功能,破坏了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停止了发育,不能发育为青蛙。科学家在饲养缸的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发现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为青蛙。对上述材料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发育

C.当某人甲状腺激素缺乏时,可以通过药物补充

D.甲状腺激素是生物大分子、不容易被分解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科学家通过大量化石研究发现: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鸟类()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接近1∶2∶1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科学发展,薪火相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诺贝尔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D.徐寿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研究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属于()

A.静态生物化学

B.动态生物化学

C.信息生物化学

D.生物化学技术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个体比接近1∶2∶1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科学家发现,在20℃时,将水置于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中,水会瞬间凝固形成“暧水”,下列有关“暧水”说法正确的是()

A.暧水的化学性质与水不相同

B.暧水不会出现融化现象

C.水变成暧水后,分子停止运动

D.暧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居里夫人在1903年因发射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因发现钋、镭及镭的应用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

A.缺失

B.重复

C.倒位

D.易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电子运动的范围远远大于原子核的大小

B.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像云雾一样,因而提出电子云模型

C.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因而整个原子显负电

D.科学家研究发现夸克是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