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北半球近地面层,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而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A.温带气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热带风暴带

D.副热带低压带

答案
收藏

B、副热带高压带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北半球近地面层,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而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国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是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详细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报告的主要作者,担任华盛顿大学、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研究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至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他们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变动,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和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 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吹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型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短期变动”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和月温差的变化。

B.北半球从1900年以来月温差的变化和1975年以来冬季变暖。

C.大气环流型式的变化和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

D.全球气象情况的自然变化和大气环流型式的变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西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洋流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由(),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特征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A.气温B.天气C.太阳辐射D.光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由(),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特征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A.气温

B.天气

C.太阳辐射

D.光照强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述对“副热带高压”表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

B.仅在北半球存在

C.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D.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在北半球形成的反气旋,近地面的气流背离高压中心向外侧辐散,并呈()

A.顺时针方向流动

B.反时针方向流动

C.垂直等压线流动

D.平行于等压线流动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面关于山谷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天风由山谷吹向山坡

B.气流越山而过,称为山风

C.山谷风是由于海陆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大气环流形成与变化的影响因素有()。

A.太阳辐射

B.地球自转

C.大气成分

D.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2021年的夏天,全球暴雨天气频频出现,导致多地发生了内涝和洪水。究其原因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经向度加大,在北美等地出现阻塞高压形势,从而在其上游或下游形成深厚的大槽,导致美国西岸东岸干湿两重天。欧洲的情况也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侧的深度低值系统控制有关。西风带高空急流轴无疑是北纬40度附近大气环流异常连锁反应的主要推手。这表明()①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②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③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规律是环境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污染物排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规律是环境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污染物排入大气或水体后,它的迁移规律是受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如风向、风速、光、温、水等) a 的。 b 大气环流和洋流的 c ,污染物能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 d 达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例如南极洲的企鹅、北极圈的北极熊以及爱斯基摩人的身上,都发现了DDT的成分。因此研究污染物在大气和水体中的迁移规律是极重要的。

②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时,生物对有毒物质有极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例如脂溶性的DDT,在大气中的浓度为0.000003ppm,降落到海水中为浮游生物吞食后,可富集成0.04ppm,为大气富集的一万三千倍。浮游生物为小鱼所吞食,小鱼体内DDT浓度增加到0.5ppm,为大气富集的十四万三千倍。小鱼再被大鱼吞食,大鱼体内DDT浓度增加到2.00ppm,为大气富集的五十七万二千倍。大鱼再为水鸟吞食,水鸟体内DDT浓度可高达25ppm,为大气富集的八百五十八万倍。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最终毒害人类,使人类发生各种公害病。例如水俣病是汞中毒;骨痛病是镉中毒;脱发症是铊中毒;婴儿的白血症是由于硝酸盐化肥中毒的结果。所以,研究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迁移规律,防止毒物转移到人体,也是环境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③污染物的毒害还可以改变生态系统成分,或者通过改变能量蓄存的大小和输入对输出的比率,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污染物还能破坏化学信息系统,导致生物信息传递的混乱,破坏整个系统的平衡。污染物还可能破坏某些生物性激素及性引诱剂系统,降低其繁殖的能力。

④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有污染环境毒害生物的一面,而生态系统也有自净污染物能力 的一面。如大气流动能稀释空气中的毒物浓度;水、土壤中生物氧化、微生物的分解及水的稀释,也能降低其中的毒物含量;而植物则具有很强的吸毒解毒的能力。有人用每升含氰三十毫克的污水灌溉春油菜,土壤中的氰经四十八小时后基本分解完毕;酚进入植物体后,植物能把酚转变为糖甙而失去毒性;氰进入植物体后与丝氨酸结合形成腈丙氨酸,再转化为天冬醯胺及天冬氨酸而自行解毒;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后能形成剧毒的亚硫酸,而植物又能把亚硫酸氧化为硫酸,减毒三十倍。所以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环境要素和生物对有毒物质的自净能力和容量,同样是环境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依次填入第①段a、b、c、d四处的词语和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影响 由于 制约 因此

B.制约 由于 影响 甚至

C.制约 因为 影响 因此

D.影响 因为 制约 甚至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随季节而明显变化,厚度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原因是夏季()

A.近地面大气反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B.近地面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C.近地面大气散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

D.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对流旺盛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形成海洋表层洋流的动力主要来自()

A.海底地形的起伏

B.海水密度差异

C.地转偏向力

D.大气环流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