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计算机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少年沈括读到诗句“______”,明白了山里桃花开的迟,是因为山里气温低。请选出这句诗以及诗人的名字()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D.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刘禹锡

答案
收藏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少年沈括读到诗句“______”,明白了山里桃花开的迟,是因…”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面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巧妙借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为题目。驿路,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B.光未然《保卫黄河》中的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虽排比各项之间为并列关系,但逻辑上有先后,不可调换

C.被少年鲁迅称为最为心爱的宝书的《山海经》,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奇书。书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

D.北宋王安石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战国到五代的史事,《孙权劝学》选自此书;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世界是客观的

C.运动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捉摸的

D.运动有多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

C.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句,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

D.孟郊的作品多写民间疾苦,人称诗奴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对诗句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饱读诗书胸怀大志,而暮年却只能寄情于农耕桑田

B.颔联写诗人骑驴的情态,也写出了他对酒的喜爱

C.颈联中,诗人醉了以后意气轩昂,靠喝酒来重拾雄心

D.尾联诗人以愚公自比,表达了诗人对愚公自不量力的嘲笑之情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两句诗句告诫人们()

A.青春易逝,我们无能为力

B.生命具有不可逆性

C.年少时,应尽情享受,不用顾虑太多

D.青春时代,应讲究穿戴,追求名牌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小芳:今天我从第10页读到第17页,明天该读第18页了。小芳今天读了几页?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琴史专著,该书从先秦到宋初,按时间顺序,共汇集了156人有关古琴的论述,请问《琴史》的作者是谁?()

A.朱载堉

B.朱长文

C.朱熹

D.沈括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手机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子

C.改变通电螺线管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以改变螺线管的磁极

D.我国宋代的科学家沈括最早记述了磁偏角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现代文阅读:人生识字糊涂始 魯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7〜14 题(共 16 分,每题 4 分)

人生识字糊涂始

魯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所究别人的言语。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却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罢,大约仍然糊糊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慢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很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唆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 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 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

11.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6 分)

12.作者认为,学话容易、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6 分)

13.第四段中,作者为何会“恨无地洞可钻”?(6 分)

1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让白话文变得“明白如话”?(7 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