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历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儒家伦理的原生形态是家庭伦理,这种说法包含两重意思:其一,它首先是针对家庭的人伦关系而提出的;其二,其核心观念后来被投射到对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的理解。儒家提倡“爱有差等”,最根本的爱是对己而言。它是血缘的,故爱人,首先就是亲。亲子之间的亲或爱,是人类的天性,它是自然的,不需要更高的理由,儒家从它提升出一种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叫作哮,在具体的孝亲行为中,爱是无条件的。类此不仅亲子之间,长兄(姐)小弟(妹)之间,关系也依此而来。因此,在家庭中,悌也可以与孝相提并论。然而家庭是变化的,从只有父母子女的小家庭,发展为包括祖父母及子孙在内的大家庭,进而形成大家族和更大的氏族共同体。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的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我们社会中的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因此,虽然乡土社会或氏族共同体包含家庭,但它毕竟超出了家庭,从伦理关系而言,要有所不同的原则提出。也就是说,必须从家庭伦理转向社会伦理,亦即从面对亲人转向面对熟人的问题上来。熟人不需定义,但类型是多样的。亲戚、邻里、同事、朋友、师生,都是熟人。亲戚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一旦关系疏远,认就向熟人转化。邻里是地缘关系,没准是血缘关系转变而来的。同事是工作关系,朋服、师生则有精神关系的味道。儒家重家庭,但关怀没有局限于家庭,因此,除孝悌之外,《论语》还有其他伦理观念的提出,如忠与信。忠是忠于职守,尽自己的能力为服务对象工作,无论对国君或国家,甚至某种团体,均要求如此。信则是可信赖的品行,要求心口如一、行一致。它从朋友关系开始,意味着在平等的社会地位间的伦理要求。家庭关系基于血缘,不可选择的,而君臣,特别是朋友,是选择的,是社会关系。因此,忠信的要求超越家庭,是社会伦理。为什么亲亲或无条件之爱不能成为处理所有人我关系的理论原则?原因在于这种伦理价值奠基在一种自然感情的基础上,而这种感情的作用是有局限的,这种限制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自然方面,血缘关系的深浅会导致感情的亲疏之别,所以有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的说法。社会方面,则每个个体能力或拥有资源的不充分,也没法支持其全面施爱的行动。儒家强调“爱有差等”,是从亲情开始培养并落实爱的伦理。它就是仁,即种子的内核。但同时,又努力推广这种爱的范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亲仁民到爱物。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摘编自陈少明《亲人、熟人为生人》)问题:(1)文章分别介绍了儒家的哪些家庭、社会伦理?请简要概括。(2)文章认为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联系和区别?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儒家伦理的原生形态是家庭伦理,这种说法包含两重意思:其一,它…”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具有逻辑性和道德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

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

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不可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崇尚“静”。儒家从“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道家从“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三家的这种静观态度和政教态度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

A.温静 寂静 虚静 温文尔雅

B.虚静 温静 寂静 温柔敦厚

C.寂静 温静 虚静 温文尔雅

D.温静 虚静 寂静 温柔敦厚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B.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

C.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

D.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

B.现代人格建设必须要在人格的塑造中融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等构成性因素

C.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促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

D.只要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就能建设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幸福的社会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关于家庭护理说法正确的是()。

A.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

B.以护理伦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

C.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护士为主体,直接实施和指导病人家属对病人进行护理

D.目的是促进和保护家庭健康,维护家庭稳定,以发挥家庭最大的健康潜能

E.以上说法均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南宋理学阵营内部主要有朱熹的理本论一派和陆九渊的心本论一派,这两派以 “理”或“心”作为宇
宙本体。以“理”为宇宙本体,侧重从客体意义上解释儒家伦理, 将儒家伦理上升为天理。 以“心”为宇宙本体,则侧重从主体意义上解释儒家伦理,强调儒家伦理发白于主观内在的本心。()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E.【拓展延伸】宋代理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 (2)理学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3)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为中国古代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人的欲望和功利的实现,并不和儒家的道义原则相矛盾,所以一个伦理共同体的最高原则一定是“义”而不是“利”。()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根据本讲,人类文化的起源包括()。

A.古印度文明

B.科学

C.宗教

D.儒家伦理

E.古埃及文明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