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计算机类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土、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

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

答案
收藏

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41页。

材料三: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92-5393页。

(1)解释材料一中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 传胪”。

(2)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起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以公开竞争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就是“开科取士”,它始于(),终于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A.宋

B.隋

C.唐

D.汉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在隋朝的科举取士中,增添了“试判”的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隋朝初年,废除了地方长官辟举本地士人担任官吏的陋习,明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连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这说明()

A.科举选官制度由此初步形成

B.门阀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C.本地人不适合担任本地官员

D.君主专制逐步得到强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北宋改革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结果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被称为“天子门生”。这一改
革()

A.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B.减少了及第者名额

C.扩大了政权的基础

D.有利于相权的削弱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关于赵匡胤(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禁剽劫”,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宋真宗时重修《太祖实录》,“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 请以剽劫为戒”。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著编撰体例

B.史著编撰意图

C.史学家的学识

D.史料运用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顾允成,字季时。厉名节,举万历十一年会试,十四年始赴殿试。对策中有曰:“陛下以郑妃勤于奉侍,册为皇贵妃,廷臣不胜私忧过计。请立东宫,进封王恭妃……”入为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吏部尚书孙鑨等以拾遗事被责。允成谓阁臣张位实为之,上疏力诋位,因及锡爵。(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A.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

B.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C.博士: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乃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

D.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进士指科举中举人经殿试后及第者,分为三甲,进土及第、进土出身、同进出身。第一甲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B.衣冠"本指衣服和帽子,因中国古代士以上的人可戴冠,故指士以上的服饰,后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和官吏的统称

C.侍郎是官名,本为宫廷近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六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六部长官正职为尚书

D.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制度化,成为与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教育制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

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思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以“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争,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 法无据,而圣旨“不觉,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